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让中医药文化“活”起来(健康焦点)

来源:中医教育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7月29日 18:58:1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《人民日报》(2022年07月29日19版) 适应变化,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逐渐增强。针对社区居民,博物馆开展了“药食同源话健康”“药膳与养生膏滋”“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”

《人民日报》(2022年07月29日19版)

适应变化,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逐渐增强。针对社区居民,博物馆开展了“药食同源话健康”“药膳与养生膏滋”“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”等健康养生课堂,每年走进社区开展10余次活动。针对中小学生,则设计了“我是小神农,中药我来尝”等更富有趣味性的科普活动。

“小朋友,这是我们的药材魔墙。魔墙上的每一幅小图都代表了一种药材,常见的有枸杞、苍术、麦冬、葛根、香薷……”大屏前,讲解员李欣悦一边介绍,一边随机点开几张图片进行演示。

借助科技互动,观展更有趣

近年来,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,聚焦科普教育功能,增加知识性、实践性和趣味性,让中医药知识和文化“活”起来。近日,记者走进多家中医药博物馆,探访其推动中医药知识文化科普教育的成果与心得,感受其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所做的探索和创新。

做好馆藏保护,科普更形象

为传承中医药文化,乐仁堂投资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家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公益性科普馆。2021年7月,以“乐”“仁”为展示主题的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正式开馆。

“无论是学习课程,还是准备辨识大赛,很多同学都会来博物馆看中药标本和医史文物,巩固知识。”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孙凌逸说,“品牌活动的文化氛围也很浓厚,每年的中药文化周可以参与博物馆寻宝、猜中医药谜语等,像庙会一样,非常热闹。”

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于1990年9月建成,馆藏丰富,是历史较为悠久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。博物馆不仅承担一些选修课的教学任务,自2009年起,还陆续举办中药辨识大赛、博物馆文化周、讲解大赛等品牌活动。

——编 者

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事业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,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。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》明确提出“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”。

疫情防控期间,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暂不对外开放,张凌计划着带上中草药,走出博物馆,将活动办进社区,“用生动、有趣、多元的方式,让大家对中医馆藏、中药文化更有兴趣,也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。”

“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模拟采药过程,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药材生长的环境,增长中医药知识,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草药来之不易。”李欣悦说。

“小朋友们,盯紧屏幕,穿过雪山和热带雨林,我们一起到药谷去探险吧!”李欣悦话音刚落,数字屏幕中的画面“嗖”地一下动了起来,高山峡谷在眼前“飘过”,一棵棵鸡血藤从脚下“钻出”,抬起脚轻轻一点,鸡血藤便“踩”入囊中。小学生韩诗雯左脚一个,右脚一个,不一会儿就“踩”收完所有鸡血藤。

“科普馆共设置三个单元,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医药历史和健康知识。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科技互动体验活动,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,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。”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馆长王鹏介绍,设计之初,乐仁堂便十分注重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化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。依托高科技数字化设备,科普内容更有深度,科普方式也更具趣味性。

除了触摸屏互动,更有沉浸式体验。在科普馆展厅东侧,一处从脚下延伸至墙面的数字屏幕格外亮眼,动感十足的4D空间影院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。以“药谷探险”为行动主线,空间影院共设有药谷、湖泊、雪山、海底、森林5个场景和3个采药互动游戏,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古人采药的艰辛。

走进博物馆中药综合展厅,近600种常用中药、3000多份中药标本依照《中药学》教材和中药的功能主治一一陈列,中央展区还摆放着百年陈皮、九朝贡胶等珍贵药材,全面服务教学。中药饮片实训基地里,近400味中药饮片置于透明标本瓶里展示,另有开放性标本供学生辨识。

“博物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时,要围绕中医药文化价值进行。”卢颖认为,“只有参与、体验、互动,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才会深入。中医药博物馆是人们了解中医药的理想阵地和载体——看得见,摸得着,有实在感。”

“北中医博物馆是立体直观的教科书,形象生动的大讲堂,新生入学的第一课,来宾参观的第一站。”工作三十余载,馆长卢颖不断感受到变化,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中医越来越热,近年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,最初是中小学生及社区老年人偏多,后来各种社会群体和年轻人也不断增加。”

文章来源:《中医教育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ongyijiaoyu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9/378.html



上一篇:思想众筹|加深中医经典教育与研究,培养优秀
下一篇:不收昧心钱的中医专家教育家柯与参

中医教育投稿 | 中医教育编辑部| 中医教育版面费 | 中医教育论文发表 | 中医教育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医教育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