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中医教育版面费是多少[05/09]
- · 《中医教育》投稿方式[05/09]
- · 《中医教育》数据库收录[05/09]
- · 《中医教育》期刊栏目设[05/09]
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强调学习经典、提高文化底蕴、培养中医思维,是师承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长期的实践中,院校师承模式进一步完善。其中,提倡早跟师、全程跟师,
强调学习经典、提高文化底蕴、培养中医思维,是师承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
在长期的实践中,院校师承模式进一步完善。其中,提倡早跟师、全程跟师,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是重要教学理念。
来源:人民日报
通过广纳师资,北中医形成了“集体带、带集体”的师承模式。以“名医+名师”“医教研三位一体导师”“名老中医工作站”等导师组形式,倡导“名师共同带徒、弟子集体跟师”的理念,让学生们不仅继承一家之长,更要博采众家精髓,最大限度鼓励个性发展。
“在实践中看到书本上的知识得到运用,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,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看病的思路。”刚入学一年多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级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班学生姜树诚说,他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跟师,目前已跟随导师出诊十余次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王琦在带教出诊。 资料图片
作者:本报记者 ?杨彦帆
李峰的带教实践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教育的一个缩影。“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。”李峰说,学生也各有特点,有些学生喜欢科研,有些喜欢临床,带教也需要因材施教。
2021年9月,在中日友好医院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拜师仪式上,17位青年中医师经过现场拜师,成为国医大师晁恩祥、许润三等10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人。图为拜师仪式活动现场。 中日友好医院供图
2014级岐黄班学生姚睿祺目前读博士三年级,他已经跟过不少老师学习。他说,每个老师的擅长领域、诊疗思路和治法方药都有区别,在临床中学习不同老师的辨证思路,对于开阔视野和提高诊疗水平很有帮助。
版式设计:蔡华伟
将师承融入院校教育,提倡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
李峰回忆,读书时,他课后时间几乎都“泡”在国医堂门诊,帮专家抄方。看到老中医开出三两剂药,效果非常灵验,深受触动。这段跟师经历,对他的中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“在跟诊中,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中医思维看病。”李峰说,以往临床带教的随机性很强,比如来了感冒的患者,就看感冒。但是作为带教老师,需要更加系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。
张学文:各类中医药院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方向,但临床名医资源匮乏;师承等其他形式教育曾发挥重要作用,但培养人数偏少,难以满足需求。二者取长补短,方为正道。
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中提出,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。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,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,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。
刘敏如:中医药派系可能只总结了某人某个较突出的领域,但还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中医理论系统。传承,更应该博采众方、融会贯通,接受和了解各自的优势、独到的地方,做到不持偏见、相得益彰。
“通过建立导师库,学校会尽可能提供更丰富的师资资源。”闫永红说,选择导师往往是一个双向的过程。在学校层面,要保障师承不能流于形式,加强师生规范化管理。比如,需要协调学生上课和跟师的时间,做好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目标设置,跟师时长、评价体系都要跟上,保证跟师质量。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,不是简单的跟诊,而是要更加注重经典、注重人文、注重实践。
文章来源:《中医教育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ongyijiaoyu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9/381.html